李海楠:社区教育发展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20-05-07 15:08:32      点击量:1055

时间:2016-08-1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近日,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有关发展目标: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内容形式更加丰富,教育资源融通共享,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居民参与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600个,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0个,全国开展社区教育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   

    一时间,舆论将焦点置于略显陌生的社区教育上。作为以广大社区居民为对象的一类教育细分领域,社区教育发展历史在我国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30余年来,社区教育一直以多种形式开展,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早已广泛开展,比如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针对社区内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学龄儿童开展包括文化、娱乐在内的多种活动。当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区活动,社区教育的开展本身有着天然的教育传播属性,即其目的在于提升社区居民的各类素养,包括文化、道德、专业技术等。    

    正如《意见》所言,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蓬勃发展,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方式和路径,形成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广泛开展、中西部地区逐步推进的发展格局,建设了一大批全国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社区教育参与率和满意度逐步提高。基于此,《意见》的发布旨在对接加快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   

    应该说,社区教育对于践行终身教育要求,构建学习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对于全体民众而言,历经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尤其是对于那些未选择继续学历教育的民众而言,正需要政府层面出面,以公益原则为出发点,继续保障民众的受教育权利,从这点看,社区教育肩负广泛提升国民素养的重任。    

    然而,尽管我国社区教育发展30余年,且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本质而言,我国社区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走上正轨,社会上对社区教育感到陌生的群体仍不在少数。特别是,近年来一系列暴戾事件客观上也反映出我国在国民素养提升上存在着一定缺失。   

    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客观上的确需要找到提升国民整体素养的有效突破口。显然,仅凭传统学校内教育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树立道德标杆仍显不够,我们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规范、有序、正面、积极的道德氛围,而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促使其成为传统学校内教育之外的有力补充显得十分必要。   

    试想一下,一旦社区教育广泛开展,国民素养在点滴生活中不断得以提升,那么,“暴戾寡恩,动静无常”的行为也会逐渐消失殆尽。客观而言,这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观察国际社会中普遍采取立法形式保障和坚持政府推动社区教育的地区和国家,其国民素养普遍较高。也许,这也为我国未来走上法制轨道深入推进社区教育明确了方向,至少,现阶段,决策层已然认识到,开展社区教育不仅仅是对民众学习权利的保障,客观上对提升国民素养以及社会安定的正面作用同样毋庸置疑。由此,不妨抓住《意见》发布的契机,力促形成全社会广泛积极参与的局面,以提升国民素养之名,让社区教育尽快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附件:李海楠:社区教育发展刻不容缓